CHINABIKE

查看: 108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美国如此重视体育,而中国只重视学习?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1:42: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一组数字,里约奥运会上,美国派出555名运动员参赛,其中80%是在校大学生,再加上一些高中毕业生,美国派出到里约的奥运军团中,业余运动员居然占据90%左右。就是这样的“业余军”常年占据奥运金牌榜首,一直处在“无敌是多么寂寞”的霸主地位。

为什么美国如此重视体育,而中国只重视学习?


美式教育看重体育,所以在美国高中学校,体育生往往比学霸更出风头。质疑者认为,这是美国学校中的反智主义倾向,但实际上如果你足够了解他们重视体育特长培养的原因,会觉得也许并不能这样简单地、非此即彼地理解这一现象。

美国家长大多认为,体育活动实际上锻炼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品质,以及在团队活动中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同时体育活动也可为孩子创造吃苦和领会失败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孩子大多会选择团队体育项目练习,而不是个人运动。


在中国,学霸是最受学校老师喜爱的,同学和同学家长也以仰慕的眼光看着学霸,学霸就是男神、女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往而不利。

而在美国,是哪类学生能像螃蟹一样横着走的呢? 不是学霸,而是橄榄球队队长。如果有学生考SAT拿到满分,被哈佛录取,不要说上学校网站头条,连新闻都没有。但是如果学生将在大学里参加体育队,那可是学校的特大光荣。学校网站的首页可以看到学生和未来就读的大学教练握手的照片和有关新闻,高中校长会亲自接见,就算这所大学是排名50开外的大学,但学校对这个体育特长生的关注远远比那拿SAT满分的学生要多。

在美国人眼里,乒乓球和羽毛球不算体育。如果学生每周只用一个小时练某项体育,我可以确定那项体育不是学生的特长,最多是兴趣而已。


如果学生到了13、14岁才想开始发展某项体育,已经太晚了。要想让孩子体育好,需要从小学开始。

美国一般老百姓觉得体育是一个锻炼人格的活动,不只是强身健体。

美国各个小镇上都有政府支持的各项团体体育俱乐部,从幼儿园开始,担任教练的都是爸爸们,无论他们多忙,但是永远都可以抽出时间做足球教练或橄榄球教练,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运动员。

家长不要太介意孩子一开始体育成绩好与不好、是不是有名次。随着身体的变化,成绩会有改变,重要的是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坚持。其实最难的是家长的坚持,送孩子上补习班远比练体育要轻松。在冷气房里背单词要比在烈日下晒的像非洲难民要舒服很多。但正因为这样,招生办觉得体育棒的学生有更有趣的人生故事。


中国妈妈在9月1日前忙着剖腹产,希望孩子能够早读书。而美国家长普遍让男孩子晚读书,这其实是和体育有关的。很多美国幼儿园设定的招收男孩和女孩生日的截止日期是不同的,很多男生会晚一年读书,因为男孩女孩成熟度有很大差别。

如果学生在全年级里体育活动能力强,进校队比赛得名次机会多,学校受欢迎程度高,和队友之间的友情较深,自然慢慢就会有领导力。

学生会主席全校只有一个位置,但每个体育队都需要队长。每年很多中国家长纠结于要不要复读这个问题,复读不只是因为英文能力问题,也不是智商的问题,美国学校更看重学生的交际能力。


所以中国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如果不复读,不单单是比中国复读的学生年龄小,比美国孩子年龄也小,中国孩子长的年轻(美国当地高中生已经长的像二十几岁了),课堂发言气场不够,更不要讲进体育队或竞选学生会主席了。

体育特长对身高增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喜爱运动,不是单单为了申学,而是能有健壮的体格。

我接触到的不少孩子都是吃货,但运动不够。

不少学校的体育教练和我讲过Chinese students quit easily.中国学生遇到挑战,很快就想到放弃。体育不仅锻炼人的意志力,也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不要把时间都花在补习课上,每天花一个小时陪孩子好好运动吧!

转自:中国教育研究(微信ID:hantopedu)
图文来自网络及以上出处,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谨代表作者个人。摘选图文如有侵权,敬请及时联系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0

转播

分享0

淘帖0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8:13

意见建议|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粤ICP备15111230号 Copyright (C) chinaibk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