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IKE

查看: 687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行车:从“交通工具”到“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1:13: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10月15日,朋友圈中有人吐槽:“被堵在了东二环,因为自行车环城赛”——随着青海、西安、北京越来越多的世界级自行车赛事,汽车被自行车堵在了马路上的情况越来越多。虽然成群的专业车手从眼前呼啸而过,但单车和国人之间的距离却依旧很遥远。

1994年,关于汽车工业的一纸文书,就让自行车在短短几年中,就从这个世界公认的自行车大国的人民生活中逐渐落寞,慢慢淡出视野。而为了治堵,汽车道不断地侵蚀着自行车道,曾经整排上百辆自行车等红灯、在马路上齐头并进的场面不复,凯特·玛露那首《九百万辆自行车》中描绘的场景也不再存在。自行车的道路话语权节节败退,远远落后于汽车和行人,和盲道一样,遭受着“有形无实”的特殊待遇。
3G门户总裁同时也可能是国内最为知名车友的张向东说,中国的单车文化经历了断代。
一、骑行,从“壮举”到“四大俗”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贴出照片,内容是318国道成都到拉萨某段上,几十辆单车的情形,于是便有了“新四大俗”的调侃,骑行318不幸中枪。虽然照片中骑行车辆众多的原因是前方的桥梁塌方,但每年死命吭哧吭哧地在这条进藏公路上蹬车的人数庞大,却是不争的事实。每年暑假,众多准备好或没准备好的学生都会蜂拥骑上318,上万人一同骑行,密集的路段每隔60米就能看到一个骑行者。而当他们或推车或搭车或咬牙骑到了拉萨后就会发现,拉萨街头随处都能看到身着骑行服、头戴骑行帽的车友,骑行似乎已经变成在拉萨的内地人身上必备的一段故事,变成一种相互认同的标准和一个小小的谈资,骑行原本身上的耀眼的光环已经慢慢褪去,越来越成为一件正常的事情。

但是把时间轴往前调几年,骑行这件事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2005年暑假,当时还在读大二的广东小伙王卫,200元买了一辆二手山地车就出发了。在那个骑车旅行还是一件稀罕事的时代,全班的同学还为他送行,“好像我是在完成一项壮举一样”。这次骑行,他从广州一路骑到了北京,也揭开了他骑车走遍中国的开始。2007年,王卫成为中国“首位骑行全国的在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广州亚运会的双料火炬手。同样通过骑行得到官方认可的还有400天骑行中国的周子迁,作为深圳大运会的第一个火炬手,骑着单车手举火炬的画面通过电视转播给了全世界。

而比他们更早一批骑行的人,大概是在2002年左右开始的。“雁南飞”、“心飞扬”等网络ID的骑行攻略曾被无数人浏览,作为骑行前的必读功课。之后“心飞扬”便创办了BIKETO“自行车旅行网”,成为当时中国骑行者最常浏览的论坛网站。

早期骑行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匮乏,网络成为大家结识的场所。网上相识,路上相认,大多还是单打独斗形式的存在。而到后来,书籍和电影则成了骑行真正的引爆点。如果说2007年台湾的电影《练习曲》只是通过单车环岛的事情让大家记住了那句“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的话,那2008年谢旺霖的《转山》和2010年日本人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则是真正点燃了大陆众多年轻人心里关于骑行的念想。

在微信公共账号里搜索“骑行”,得到的列表需要四次下拉加载才能显示完毕。而排在第一位的则是早早就被腾讯列为官方推荐的微信账号之一“骑行西藏”。它被显眼地挂在微信公共账号平台入口处下方,和招商银行、南方航空、广东联通、我的印象笔记并列,一起被称为微信公共账号“五大经典案例”,早早地获得了令人艳慕的自定义菜单功能。而在豆瓣图书里面搜索“骑行”或者“单车”,也会得到看似无穷尽的书籍,除去旅游指南类书籍外,更多的则是骑行者根据自己骑行经历而写的游记类书籍。你会发现,“拉萨”、“环游”等字眼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但也有“90后”、“慢骑”等词语和概念的出现。

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自行车是西方人生活中最为热爱的的三大休闲运动之一,虽然其发展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自行车在机械工业当中达到了极致,和相机、钟表这两个精密机械产品一样,都是机械工业水准顶峰的体现。但是在中国这个公认的“自行车王国”里,自行车在长时间里都是作为代步工具,一个廉价的出行工具,而并没有被赋予其他的身份和角色。也因此,有关中国单车的运动和文化,总是少不了外国人的身影。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来的骑士来吃中国单车文化的螃蟹。

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里,自行车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要么就是普通的代步工具,要么则是高高在上的专业级别自行车赛事——自行车离生活方式似乎还是扯不上关系。是一群从欧美自行车发达国家的外国人把单车的第二生命带到了中国。在他们看来,中国有着基数庞大的自行车人群、有着外国无法想象的车道宽度(虽然经常被占用)、有着令人发指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他们觉得中国有着单车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外部环境,虽然现状是一片空白。2007年,德国专业的花样自行车选手伊泉姑娘在北京开了中国第一家死飞专营店NATOOKE,帮人组装自己的死飞车,免费教人如何骑死飞,在中国扎下了死飞的第一个根;2009年,三个外国人在上海成立了Factory 5,北京著名的死飞团队BIGDIRTY(巨脏)也是有三个外国人创办的。外国人在中国死飞的普及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个外国人在上海成立了Factory 5
但外国人在中国推广单车文化,总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今年Factory 5的野猫速递就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取得政府的批准,不得以搁浅。也因此,一些本土的单车人士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2008年,格子在北京开了中国人第一家死飞店;季明在推广潮流文化的同时,也与2009年创办了第一届死飞大革命,并成功举办至今,成为每年一度的死飞界盛事;芮戈冽在参加了众多国内外的BMX极限小轮车比赛后,于2010年在深圳创办了深圳极限运动协会,举办自己的极限运动比赛与BMX相关赛事;以自行车为主题的酒吧和咖啡馆也在北京出现。各方单车势力纷纷抬头,自行车突然间就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北京首个自行车主题酒吧serk由澳洲人山龙及北京人礼曼创办
700BIKE就是本土化推广的很好的例子。和以往开专营店的方式不同,700BIKE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单车文化推广平台,有着浓重的媒体属性。成立一年半以来,和beijingfg一起举办了第五届死飞大革命,并在2013年的北京和上海举办了两场复古骑行,均取得了极大关注。700BIKE的联合创始人小虎还打算在将来推出APP,和电视台合作单车节目等等。介于国内单车文化的苍白现状,“我们想做、能做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

三、自行车的道路话语权

汽车价格不断下探,国产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让更多的家庭拥有了汽车,也让自行车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持续下降。但随着道路拥堵、汽车限号以及人们对于运动健康、绿色环保的重视,自行车在中国的第二春开始重新焕发。但针对于自行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人们对于自行车的热情和关注。“如果说自行车运动的技术,中国大概落后世界三十年,但是要论基础设施建设的话,起码有五十年”,张向东说。

中国80年代就已经将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分离,这在当时全世界来说,都走在了前面。但现状却是,自行车道越来越窄,且被占用情况严重,街头停放自行车困难,自行车易丢不易找,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对自行车基本采取的都是一种拒绝的态度,你需要把前轮拆掉才能进站乘车。2008北京奥运会开始前,北京首次引进公共自行车,但形象工程成分更多的这一行为,在奥运结束之后也难免沦为荒弃。以至于在很多城市,骑行者只能在深夜或者干脆到郊区,才能痛快地骑一骑车。真正的城市骑行氛围很弱。不能在生活中很便利的骑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单车文化的发展,减缓了单车真正融入城市人生活方式的步伐。

成立于2009年广州的拜客文化,是一家民间成立的单车组织,旨在提倡绿色出行,倡导有利于自行车出行的政策,促使城市设施对单车更加友好,是全国为数不多专注于促进单车友好领域的组织。给市长送单车、随手拍单车出行障碍、单车治堵、周五骑车上班等一系列活动,在提高单车的道路话语权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的听到了单车的声音。

四、死飞与沙县小吃

一线城市夜晚的街头,总是能看到三五成群学生摸样的年轻人,坐在沙县小吃或是便利店门口,喝水聊天,身边倒放着几辆五颜六色的死飞。

死飞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很有趣的境况,一方面是死飞的赛事如火如荼、各大厂商品牌和艺术空间均越来越多地涉及死飞元素,受到潮流趋势的特殊宠爱;但另一方面,死飞拥有者逐渐低龄化,“假死飞”充斥街头,年轻人骑死飞不戴头盔不装刹车闸,无视交通乱闯红灯,社会上关于死飞危险的偏见也广泛存在。一种诡异的矛盾并存于死飞之上。

今年死飞大革命升级为固齿公开赛,主办方期望为死飞这项街头运动正名,引导年轻车友健康骑行。每年这项比赛吸引全国的年轻潮人前往北京聚集。
死飞在中国,最早是出现在一些潮流媒体上,以潮流时尚姿态推介给国内的年轻人。虽然发展到现在,死飞身上的标签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时尚和炫酷,增加了更多生活方式和骑行文化在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死飞独特的造型和时尚感,迅速抓住了年轻人的注意力,这也是它能在短短几年内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2012年约瑟夫的一部《致命急件》电影,虽然没在中国上映,但却加速了死飞在中国的火爆程度,电影中约瑟夫骑着一辆死飞在汽车拥堵的马路上狂飙的画面,以及那句“我在过去20分钟内三次错点丧命”的劲爆台词,都成了死飞党们在一起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话题。
比较有趣的是,死飞对于外国的骑行者来说,大部分是在有着一定的骑行经历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喜好偏向有一定了解之后的自然选择;而在中国,这样的选择和熟悉的循序渐进过程则被省略掉,很多国人是因为死飞才重新关注回单车,从而才慢慢进入到单车这个领域和语境下,在自己的第一辆死飞之后,慢慢有了第一辆公路车或是山地车。
700BIKE的小虎认为这是这个阶段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死飞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单车,虽然现在发展的很初级,但随着他们慢慢接触,会了解到更多单车文化,会慢慢发现单车其实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海街头的自行车爱好者们,他们经常以车会友,他们正寻思着整理出一份上海骑游地图。

北京梵几家具工作室是单车融入生活的典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0

转播

分享0

淘帖0

顶

踩

7
发表于 2014-10-9 14:08:55 | 只看该作者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6
发表于 2014-10-5 19:59:44 | 只看该作者
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5
发表于 2014-9-30 09:54:46 | 只看该作者
路过,支持一下啦
地板
发表于 2014-9-23 21:14:58 | 只看该作者
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是谢谢
板凳
发表于 2014-9-15 08:19: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共同发展
沙发
发表于 2014-9-5 22:49:48 | 只看该作者
没看完~~~~~~ 先顶,好同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GMT+8, 2024-11-27 06:52

意见建议|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粤ICP备15111230号 Copyright (C) chinaibk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