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IKE

查看: 692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制动系统的使用建议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09:51: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制动系统究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面对各种危险路段时,又应该如何操作?我们请到大甲高中自由车队教练,同时也是台湾前劲自由车队选手的林昆鸿老师,借助教练的实战经验,为车友们解惑。

跟随摩托车的使用习惯,教练观察,有不少单车族刚加入单车运动,开始很难改掉先使用前煞的习惯,甚至仰赖前煞作为主要的制动工具,事实上,自行车操作制动系统的概念恰好相反,后煞为主,前煞点放的方式,是教练建议的经验法则。

小提醒:后煞车使用时,要把握「含着」慢慢磨擦的要诀,而不是瞬间急停,这样可以避免打滑、甚至造成翻车的状况。

而面临不同的骑乘环境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操作呢?

一、湿滑路面

当场地湿滑时,教练特别提醒车手避免通过白线、水沟盖、斑马线等路段,否则重踩容易打滑;事实上,一旦地面湿滑,即便是轻含煞车都很容易造成摔车,应将速度降至30~40公里为良策,并且在过弯时,尽量避免做出压车卡普的动作。



此外,赛前选手应选择适当的器材,尤其当遇到机械故障的时候,碳纤轮组与铝合金轮组所使用的煞车块不同,假如装上预备轮,却没有考量到这一点,恐怕会让煞车失去了应有的制动能力。

考量到维修成本的部分,教练也建议选手们在雨天使用铝合金轮组出场,避免砂石磨耗碳纤轮组,造成损伤。

此外,选手们登顶后,应使用手套与风衣辅助,配合热食的补充, 暖和了身体后再行下山,如此防止选手因低温造成的手部僵硬,以维持制动时手指的灵敏度。

假如还是被山顶的低温影响,有不舒服的情况,教练建议利用安全的路段做甩手、伸展的动作,帮助血液流通。
二、下坡路段

赛事进行当中,大抵只有过弯与下坡时才有需要使用煞车,过弯请参考公路车过弯技巧,下坡路段应随时维持警觉,预计前方有煞车需求时,在100公尺左右提前做好准备。



爬坡登顶后,教练也建议选手们在下坡时注意自身安全,以低速滑行为主,训练还是注重在爬坡,下坡首重缓和,拿捏好过弯与直线加速的力度,老练的选手也许可以在30 ~50公尺快速反应,不过一般的选手应于80~100公尺提前放慢,以测安全。

假如是首要攻击下坡的选手,想在下坡与后方选手拉开最大的距离,胆量是最大要素;坐姿略微向后,靠背肌与腹肌的力量协助支持,不要把所有的重量压在手把上头,以获得更加的操控性。

三、路障、颠簸路面

遇到可预期的颠簸路段,车手应该避免过度放松的状况,压到路中的「鸵鸟蛋」或坑洞,视线不良的低头族会是大忌,抓稳变把或下手把,保持直线运行,放慢速度后自然通过。



此外,不要过度仰赖跟车,尤其在职业竞赛时,可能遇到视线不佳或敌队选手挖洞给你跳的状况,甚至有选手因而闪避不及,直接撞上电线杆的案例,不可不慎。

路面上遇到障碍,无论是小砂砾或大石头,对自行车选手来说都相当危险,建议同样以后煞先启动,前煞随后跟上,绕行外侧的方式,假如真的面对摔车,建议使用柔道的护身倒法,缩下颚保护头部,端看摔车的情况,用前滚翻或侧滚翻的方式,消耗前进的惯性,释放摔车的伤害。

假如你的反应够快,水平踏板后配合车手把的拉抬,飞越障碍对于选手不算太困难,在国际竞赛中也很常见。
四、赛前场地探勘

如果不是地主或身经百战的老手,到国外或不熟悉的路段必须预先做准备,即便排成下坡一条龙的阵列,难免会遇到选手良莠不齐的状况,即便是跟车也必须注重前后、左右两侧也来得及反应,瞬间细微的变动都可能造成伤害。

经验会引领选手快速适应场地的能力,摔车的经验引领他的老练的身手,选手们赛前至少应该详阅剖面图,依照选手讨论出攻击的有效时机与危险路段,瞄准目标,才是追求安全与成绩的上上之策!




来自: 单车时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0

转播

分享0

淘帖0

顶

踩

沙发
发表于 2014-12-3 09:54:1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板凳
发表于 2014-12-3 10:00:30 | 只看该作者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地板
发表于 2014-12-3 10:13:24 | 只看该作者
没看完~~~~~~ 先顶,好同志
5
发表于 2014-12-3 10:37:32 | 只看该作者
路过,支持一下啦
6
发表于 2014-12-3 10:58:11 | 只看该作者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7
发表于 2014-12-3 11:21:18 | 只看该作者
帮帮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GMT+8, 2024-11-27 20:03

意见建议|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粤ICP备15111230号 Copyright (C) chinaibk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