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本帖最后由 Pauline 于 2014-6-4 09:45 编辑
李建华是骑行爱好者,他的车头插着一面写有“治雾霾,全行动,少开车,多骑行”的小黄旗,每天在西安兜上一圈,风雨无阻。可是,4月5日晚,他在非机动车道正常骑行时被一辆电动摩托车撞伤了,左侧锁骨粉碎性骨折……
治污减霾,提倡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可是,在自行车道混乱的交通状况面前,骑车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我们不禁想要问,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安全骑行怎么就这么难?
A 停车难,自行车存放设施待完善
对于广大骑自行车的人来说,除了道路上的不安全因素外,自行车存车点少、经常被盗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
公共自行车因在地铁沿线布点,上下班高峰期一些地铁口普遍存在“存车难”和“借车难”情况,同时还有被盗危险。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自公共自行车摆放至今,共有18辆自行车先后被盗。
公共自行车尚且如此,私人自行车就更无保障了。家住凤城一路的曹斌说,平时从家开车到公司上班得要20分钟到半小时,不堵车的情况下,乘公交也得要15分钟,但是骑自行车10分钟就可以到了,所以自己平时更愿意骑自行车上下班。只不过,他在的地方写字楼比较集中,想找个存车点很困难。
某单车骑行俱乐部的谷占龙说,因为存车难,所以直接导致了自行车被盗现象严重。他们俱乐部的成员主要为美利达自行车的车主,因为是品牌自行车,价格较高,大家反映车经常被偷,许多人刚买了辆车子过了段时间又来买。为防偷盗,有人甚至车不离身,上写字楼都扛着车。对此,谷占龙呼吁,能否在超市、旅游景点、公园、体育场等大家常去的地方多设些自行车存车点。
可能有人会说,在寸土寸金的市区,设那么多存车点,哪有地方?某单车俱乐部的负责人表示,其实城市犄角旮旯的地方很多,完全可以将其利用起来建存车点。
B 自行车道,被挤占成常态
自行车道是指在马路上特定规划给骑自行车通过的一条路,一般3米左右。可是目前,在自行车道上,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乃至行人“共用一道”的现象非常普遍。
李建华说,他出事的那天,刚做完环保宣传回来。晚上7点半,还处在晚高峰,因此,北大街大洋百货前的非机动车道上非常拥挤,当时,他正靠右侧道沿行驶,忽然,一辆电动摩托车以二三十公里的时速将他带倒,使他直接从车头前摔出去,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清醒过来后,肇事者早已逃逸。
随着城市汽车的数量迅猛增长,城市大部分地方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混用,甚至有些地方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混用,形成了“三道合一”的情况。另外,一些道路本来就窄,两边还被画上了机动车停车线,使自行车道变成了停车位,几乎无路可走。
徐先生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几乎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班。他告诉我们,自行车根本就无路可走。“有的跟人行道放一起,行人很多,无法畅行;有的跟车道并一起,路边又常常停满了机动车”。
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较目前情况而言,推广自行车使用的最大困难在于道路。没有自行车专用道,人车混行,导致自行车使用者骑行时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C 低碳出行,基础条件需保障
作为“零排放交通工具”,可以说,骑自行车对于减少城市碳排放起着不小的作用。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为倡导绿色出行,城市大力推进公共自行车,并从2013年底正式开始运营。截至5月8日,使用量已达198.55万次,单日使用量最高已达3.24万次。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选择燃烧脂肪而不是燃烧汽油的骑行方式更是越来越受到追捧。据某单车俱乐部的负责人介绍,他9年前成立俱乐部时,成员只有几十个人,而现在已发展到500多人,保守估计,目前西安市的骑行俱乐部大概有上百家,骑行爱好者最少也有上万人,并涵盖各个年龄段。以他们俱乐部为例,年龄最小的成员仅十二三岁,最大的则有78岁。平时的骑行活动,还有一些老外也会加入进来。
低碳出行,急需交通基础条件的保障。陕西省环保公益组织——“陕西爱暖人间公益中心”负责人陈丽娟说,如果城市管理不能在自行车出行方面做出创新,低碳出行就是一句空话。她提出了低碳出行的多项建议:在城市街道、单位、社区、公园、景区等多设自行车存车点;在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上开设规范、连续的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市民低碳出行;建立低碳出行网,鼓励有车一族加入低碳出行行列……
|
|